每個人都在生命中的歲月裡寫日記
有的用文字.有的用照片.方法千百總
今天的課程是用實物來寫日記
把您經歷過物件.拿來製作出您的過去點滴
闡述過去.話說當年.留下回憶.傳承子孫
然後把它鎖在箱子裡.讓這些記憶這些歲月痕跡流傳下去
感謝重建協會的理事長.協助茄萣一步步成長
這些作品中應該就屬我的最"年輕"
今年金鑾宮所啟建的王醮,是我見過最用心經營
辦理的一次,除了陣頭、王船外,還辦理各項藝
文活動,當然文宣品也是歷科來最用心的一次,
我將它收集起來,雖然它現在不是
『古老的記憶盒子,
但是!我正在創造50年後的記憶盒子』
民國62年初夏,我們舉家南遷定居茄萣
承蒙媽祖婆保佑得以安居立命,落地生根
除了感謝茄萣媽祖恩澤外,有了這些生財工具
也陪我們陳家渡過半個世紀,感謝媽祖、
感謝模具、更感謝”全發餅家”我們的經濟來源。
日前去高雄茄萣參加一場「記憶盒子工作坊」,聽一位七十八歲的老船長說他的故事。在藝術家老師指導下,他翻箱倒櫃找出一生中值得珍惜的寶貝,自己動手裝置了一個木箱子。木箱裡裝著泛黃的捕烏魚船照片,當然少不了他站在船頭的英姿;也黏貼一片魚網,立著二株隨魚網撈上來的珊瑚枝椏,上面掛著三隻浸泡藥酒、埋在地下三十年的海馬;還有一束頭尖尾尖的小型海底動物,他稱之為海針…。
當老船長說到在漁船設備不發達的年代,他在大海上必須「觀星目斗」,抓準漁船航行的方向;沒法收聽颱風訊息,只能依憑風針(濕度計)上升判斷颱風逼近了,趕快逃命…。是時在場眾人如臨大海,也都看見他眼中煥發的光彩。
課後的泡茶聊天就更熱鬧了,一群鄉親七嘴八舌地談起茄萣曾是全台灣烏魚子產量最高的地方,盛產時占三分之二;都市人不會吃烏魚子,都把它煎、烤焦了,喪失口感和營養…。其他的「記憶盒子」說故事,有織魚網的老阿嬤、餅鋪的老闆、守護沿海溼地的導覽志工…等,也都引起熱烈的回響與討論。但是在二小時前與文化部官員的座談中,他們一開口仍然只要求協助蓋活動中心等硬體建設。
自行政院文建會於一九九四年提出「社區總體營造」政策,已歷十八年;政策影響所及,迄今行政院各部會多有和社區參與相關的計畫在推動,也獲致一定的成果,培育了不少亮眼的社區。但,千萬別以為台灣的社區都動起來了,各地居民已能積極關心、參與地方公共事務;其實,仍有許多都會社區依舊漠然,許多農村社區依舊茫然。
在社區培訓輔導的過程中,經常遇到的問題是「我們的社區沒有特色」、「居民冷漠,不關心社區」;如果是農村社區,還會加上一句「年輕人都跑到都市去了,社區工作沒人做」。記得三個多月前第一次到茄萣與社區幹部座談時,許多鄉親也都這麼說。
茄萣,位於高雄市的最西北端,西濱台灣海峽,過去多數居民以近海捕魚維生,區內東側又是養殖魚塭重鎮,所以人人幾乎都是「海的子民」;加上四大宮廟的陣頭、祭典活躍,王船祭傳承久遠等因素,原本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。隨著漁船減少、漁港沒落,又地處偏遠,在文化、教育、經濟上逐漸趨於弱勢;加上南鄰全國最大的興達火力發電廠,有豐厚的回饋金可供地方使用,造成社區組織動能不足,長期下來對於社區營造就出現斷層與落差。社區不關心既有文化的發展,也不瞭解社造的行政流程,更缺乏營造新故鄉的動力,乃至一直扮演缺席者的角色。
類似這樣的狀況,存在許多台灣的農漁村當中,空有豐富的有形、無形文化資產,卻未發揮「喚醒集體記憶,提升在地認同」的主要價值。集體記憶來自於過去的參與,在地認同則有賴於現在的參與,從記憶盒子說故事的操作過程,我們彷彿看到一絲茄萣啟動社區營造的希望。(作者為台灣社造聯盟副理事長)
轉貼盧副理事長文章